当前位置: > 正文

“冠军”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群众新闻网时间:2025-08-11 16:41

除了奥运赛场,制造业也有冠军。

它们深耕细分领域,在全球市场上牢牢占据绝对份额,创新能力全球领先,是行业的领跑者。

它们拥有共同的名字——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作为制造业大省,截至目前,陕西拥有3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西部第一。

那么,这些“冠军”企业是如何炼成的?

回顾30年创业历程,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文斌总结出两点“夺冠”经验——专注、创新。

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致力于高端铜合金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发和制造,先后填补了我国在高端铜合金新材料领域的12项空白,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最初,我们研发生产铜铬触头材料,旨在解决我国电力行业特种核心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8月8日,王文斌说,公司生产的这款材料,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超过50%。

进“窄门”,走“远路”。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70件,建有企业技术中心、省博士后创新基地、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业务从电力装备逐步拓展至轨道交通、5G通信、医疗影像装备等领域,成为全球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领域的领跑者。

“从跟跑到领跑,公司一路发展壮大离不开我国新材料产业的飞速发展,更离不开自身聚焦主业的坚守。”王文斌说,今年,公司加快研发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材料,将打造2000万个光模块铜合金壳体产能,预计新增创收10亿元。

咬定主业不动摇,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不仅让“冠军”企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还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了几分从容。

在西安宏星电子浆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宏星公司”)总经理吴高鹏看来,这份从容源自持之以恒的创新。

作为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电子浆料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西安宏星公司实现片式元器件系列浆料、厚膜电路系列浆料等全体系电子浆料的国产替代,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电子浆料是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最基础的材料,应用十分广泛。”吴高鹏说,团队耗时4年,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实现集成电路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去年,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带来产值4亿多元。

8月7日,记者走进西安宏星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穿戴着无尘衣、口罩、鞋套的技术人员正在辊轧机前忙碌地作业。

“经过配料、混料、辊轧等工序,电子浆料初步完成生产。”西安宏星公司生产部长周辉说,随着订单量增长,生产车间面积增至6000平方米,年产电子浆料200多吨。

近年来,西安宏星公司瞄准关键领域创新,与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底层材料核心技术攻关,为我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材料支撑。

“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赢得了行业话语权。”吴高鹏说,近些年,公司获得发明专利130多项,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实现品种、规模、技术的全面领先,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同样因创新赢得行业话语权的企业还有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作为我国煤炭装备制造业的“大哥”,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中大功率高端采煤机是煤炭装备“智造”的技术制高点。

“采煤机决定着整个矿井的产能。”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产品设计研究院院长赵书斐说,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交流电牵引智能化系列采煤机,填补了我国在综采工作面无人化连续推进技术上的空白。

然而,这家接连创造煤炭装备制造“首台套”世界纪录的企业,也曾陷入发展困境。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煤炭行业进入低潮期,公司前身西安煤矿机械厂经营效益差,人员流失严重。2008年,陕煤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合作投资进行重组,成立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随后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关键靠人才。”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车万里说,从顶层设计出发,公司将总工程师纳入董事会战略与科技委员会决策体系,加强科研人员的话语权,并实行科技成果激励分红机制。

从2017年起,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取得创新成果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截至目前,累计奖励1800余人次,做到拴心留人。

得益于一系列激励政策,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批核心技术骨干,拥有三秦工匠3名、陕西省首席技师3名,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70%,拥有发明专利69项、实用新型专利196项,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有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车万里说,今年5月,公司牵头协同陕煤集团其他两家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综采成套装备首次出口海外,再次刷新纪录。

在一个个细分领域,这些“冠军”企业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补短板”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链上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培育壮大“冠军”企业,绝非一日之功。出台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方案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打造梯度培育体系,加强融资支持……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出台激励政策,形成争创单项冠军企业的良好氛围。

“单项冠军企业是陕西制造业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也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处长刘建平说,陕西将以打造先进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强梯度培育,完善政策举措,推动形成争创单项冠军企业的良好氛围,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群众新闻记者 苏怡 田若楠)

秦评 | “窄门”蹚出宽路子

陕西拥有3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西部第一。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领跑,才能推动企业在“窄门”蹚出宽路子。

创新的本质,是一个寻找差距、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过程,谁见事早、动作快、创新质量高,谁就能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同时,要客观地看到,科技创新之路绝非坦途,特别是在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的当下,今天的先进技术在不久后可能就被超越。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既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在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于“窄门”中开辟广阔发展道路,将比较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绝对竞争优势,尤为关键。就像陕西的3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电子浆料、中大功率高端采煤机等细分领域,锚定技术攻坚点,做深做透做到极致,最终打开发展的宽路子。

反观当前某些行业,不专注于科技创新,却深陷“内卷式”竞争的泥潭无法自拔。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价格战等无底线竞争,大幅压缩利润空间,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关键要靠创新。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需要统筹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集中攻坚与协同攻关、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选准突破口、勇夺制高点,快马加鞭地创新、创新、再创新。只有这样,越积越厚的创新力才能转化为发展力,推动陕西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群众新闻记者 苏怡 田若楠 董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