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时间:2025-08-12 16:34
在三峡库区的丘陵间,稻浪翻滚时总有鱼群跃动;在印度洋畔的田野上,中国智慧正催生出新的丰收希望。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稻鱼兴农”团队凭借“田间学校迭代升级‘田间学院’”模式,与斯里兰卡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合作,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这不仅是对中国职业教育助农成效的肯定,更展现了中国青年用技术赋能全球减贫的担当。
踏遍丘壑:一群青年的田野问诊
三峡库区丘陵起伏,土地破碎如拼图,传统农耕在此步履维艰。2022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一群学生带着困惑走进田间——当地农户守着“一亩三分地”,水稻单产低,养鱼易亏本,“种啥都不赚钱”成了共同的叹息。
“稻鱼兴农”团队由此诞生。创始人张福烨是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他带着水产养殖、植物保护、园林工程等专业的同学组成跨学科队伍,开启了“用脚丈量土地”的调研之路。三年间,他们足迹遍布重庆16个区县,累计行程超12000公里,走访100余家农业合作社,记录下1000余条技术痛点:“鱼苗放下去活不过一个月”“雨季一到鱼沟就被淹”“辛辛苦苦养出来,收购价低得心疼”……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难题,成了团队的攻关方向。“我们不是来教农民怎么做,而是和他们一起找答案。”团队成员宋宁记得,在万州区龙沙镇,他们和农户同吃同住,白天蹲在田里观察水质变化,晚上围着小方桌讨论方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水深30厘米时鱼活跃度最高”“水稻扬花期需减少投饵量”等实用结论。正是这份扎根大地的坚持,为后续的技术创新埋下了伏笔。
破壁攻坚:一套方案的在地创新
丘陵地区的稻鱼养殖,难在“水土不服”。团队调研发现,传统模式存在三大瓶颈:鱼苗存活率不足70%,鱼沟施工周期长成本高,成品销路无保障。“就像给丘陵‘量体裁衣’,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张福烨带领团队开启了“技术闯关”。
育种破题是第一步。针对本地谷花鱼适应性差的问题,团队联合万州水产研究所开展五代选育,从抗病性、生长速度等8个指标筛选优良品种,最终将存活率提升至95%。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试养后乐开了花:“以前放1000尾苗,收的时候剩不到700,现在能有900多尾,光这一项就多赚几百块。”
工程革新紧随其后。园林工程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出“宽沟深凼”模式,配合自主研发的底排水装置和清淤设备,让鱼沟施工后收益提升30%。人工智能专业搭建的“智慧渔业监控平台”,能实时监测虫情、气象,合作社用手机就能远程管理,“以前天刚亮就得到田里转,现在躺在家里看手机就放心”成了不少农户的新体验。
销路保障是最后一公里。团队还帮合作社注册“晨帆大米”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忠县晨帆合作社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以前水稻亩产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稻鱼共生亩均超7000元,好的地块能破万,心里踏实多了。”
为让技术落地,团队把专业术语变成“田间土话”,拍摄42节“微课”,用“看水色像茶泡饭就该换水”“鱼浮头像开会就得增氧”等生动比喻,让农户轻松掌握投饵、防病技巧。这种“手把手教、面对面讲”的方式,让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花开两地:一种模式的全球生长
在万州武陵镇的示范田里,“稻中有鱼、鱼肥稻香”已成常态,昔日贫瘠的坡地变成“生态银行”。目前团队已带动2000余名村民增收,1200亩稻田实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蓄水能力提升30%,连续两年实现“零农药、零化肥”耕作。这些成果不仅助推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个人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更让“三峡方案”走向了世界。
斯里兰卡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2024年,学校在斯里兰卡成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斯里兰卡国际乡村振兴学院,团队跟随学院教师为斯里兰卡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行业指导。结合斯里兰卡种植业、养殖业、水稻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教学培训300人次。
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而言,项目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推广。团队成员中已有5人毕业后扎根乡村,成了“新农人”。这种“育训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也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范本。
从三峡库区到印度洋畔,“稻鱼兴农”的故事还在续写。这群青年用青春证明,减贫的智慧藏在田野里,发展的答案在创新中。土地不会辜负耕耘,只要和农民站在一起,就能种出希望的未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