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时间:2025-09-25 11:29
本报记者 王明峰摄
一片普通果园,何以成为热门打卡地?
在四川省蒲江县寿安街道插旗山村,一处古朴的庭院掩映于柑橘林中。游客们悠然漫步在水景栈道上,星空帐篷里飘来柴火鸡的诱人香气……这里是村企“蒲江县橘园酒店有限公司”打造的橘园农商文旅综合体。
橘园中90%的员工是本村村民,通过盘活200余种柑橘资源和清代川西故居,配套美食区、乡村公园以及农产品小铺等,月营业额超40万元,还带动周边10余家农家乐协同发展。
近年来,蒲江县创新实施“一村一企”发展策略,通过村集体主导成立企业化载体,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现集体经济自主造血和村民多渠道增收。镇域依托村企联动打造特色产业与消费场景,推进农旅文体商深度融合发展,激发经济活力。
标准生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烈日当空,蒲江县鹤山街道狮子树村的千亩柑橘基地里,村企“成都新蒲鹤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治宏弯腰拨开茂密的枝叶,轻轻捏了捏一颗果实,转头对身旁的技术员说:“种植标准一定要盯紧,有机肥和绿色防控半点马虎不得。”
不远处,果农们正忙着给果树浇水。“以前自己种,哪懂这些门道?现在村企手把手教技术,果子品质上去了,还和村企签了约,每斤收购价比散户多了一块多!”村民刘大姐擦了擦汗,指着自家果园笑道。
王治宏掏出手机,翻出销售数据:“截至目前,我们企业的销售额达2554万元,是全县重点培育的19家镇村企业中的首家上规村企。我们建成‘零农残’示范基地,带动全村果农实施‘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生产的柑橘不仅国内畅销,还卖到了新加坡。”
蒲江县发挥村企资源整合与标准引领作用,将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整合为标准化体系,建立种植标准、农资供应、技术服务、质量检测、品牌打造、包装销售的“六统一”全流程管控,建设“两个替代”基地103个。“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达426.57亿元。
闲置资源变身“共富密码”
夕阳西下,蒲江县朝阳湖镇仙阁村枞树滩的“落日河畔”亲水乐园里,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浅滩捞鱼抓蟹,欢笑声此起彼伏。“去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呢!”农家乐业主杨军说。
村企“成都枞树滩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后,发动全村2000多名村民入股,凑齐300多万元改造荒地,建成这个文旅综合体。如今,乐园4个月营业额近100万元,村民领到了分红。75岁的李阿婆用首笔分红买了智能手机。
村企唤醒村集体的闲置资源,使之成为“共富密码”。蒲江县依托村企对全县90余处村级优质闲置资源和富余资产进行开发,年增收超千万元。
产业链上跨界增值
蒲江县成佳镇圣茶社区的精选中心车间里,机器飞速运转,茶香四溢。“我们锚定毛茶精选业务项目,建设了精选中心生产线,还成为农夫山泉等知名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村企“蒲江县茗选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良指着生产线说,企业打通了“种植—加工—文旅”链条,目前营收已突破150万元。
浦江县推动村企通过延伸产业链、跨界融合打造新消费场景,实现农业价值链的立体重构。在加工端发展果酒、抹茶等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8%,溢价率超30%;在营销端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网络,与京东等企业签订订单超亿元;在场景端打造研学、康养等10余类消费场景。2024年,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值38.7亿元,网络零售额超7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66.2亿元。
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更顺畅
浦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荷塘边,村民唐宁正带着游客体验陶艺制作。村企“成都明月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引进100多名“新村民”,发展陶艺体验、餐饮住宿等产业。明月村通过“乡村体验+城市消费+明月夜校”模式,年销农产品和文创产品超5000万元,带动150多人返乡创业,靠村企搭桥实现了城乡融合共富。
人是城乡融合发展中最核心的要素。蒲江县创新推出“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人才政策和服务机制,精准滴灌乡村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村企主动对接吸纳城市人才资源:西来镇铁牛村人才服务站化身“创客磁场”,吸引60余名设计师、艺术家化身新农人,驻村孵化“阿柑周末营”等爆款项目;狮子树村柑橘基地、圣茶社区茶园建立产学研基地,引进12支高校科研团队扎根田间地头,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生产场景……
行走蒲江,“一村一企”生机勃勃。2024年,蒲江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4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全省前列,带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