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时间:2025-08-14 17:12
在周至县楼观镇大玉村,有许多“能惊市井人”的木偶:身高不足三尺,披蟒扎靠,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开嗓能喊裂渭北的云,翻袖能抖落千年的雪,瞪眼能镇住戏台的风……它们是周至大玉木偶。
每逢锣鼓响起,秦腔吼起来,木偶亮相,台下老少立刻屏息凝神,驻足观看。艺人操控木偶,台上便上演一出悲欢大戏。
植根于乡土的“扭竿竿”
周至大玉木偶戏源于清宣统年间,曾广泛流传于关中西部一带,如今主要活跃在大玉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扭竿竿”。其表演以秦腔为主,配以文武场面乐器与真人表演。木偶身着戏袍,在艺人的操作下挥袖踢腿、吹须瞪眼,栩栩如生。
2009年,周至大玉木偶戏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一辈说,周至大玉木偶戏源于早期的自乐班。”8月6日,周至大玉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雒民宝向记者介绍,起初,村里的老人为了不让孩子们四处捣乱,便自发组建了具有娱乐性质的自乐班,将十一二岁的孩子聚集起来,由民间艺人传授曲艺。
后来,第二代传承人黄新民带着简单的道具广收学徒、四处演出,并通过不断丰富和创新技艺,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周至大玉木偶戏。
周至大玉木偶戏深深植根于乡土。“我们从小就听木偶戏,每逢庙会、红白喜事、庆典活动等,都要邀请木偶戏班来助兴添彩。”大玉村村民雒晶晶说。
“过去逢年过节,一个月要演20多场戏。红火的时候,西大玉村、东大玉村的两个戏班子还要唱对台戏,轮番登场施展绝活,好不热闹。”雒民宝回忆,20世纪50年代,两个戏班“并箱子”,大玉木偶戏的艺术水准和传承力量迈上了新台阶。
人偶合一的匠心追求
大玉木偶戏的传承,与民间艺人的热爱密不可分。
“对大玉木偶戏来说,木偶制作、表演都由大玉村的木偶艺人完成。”周至县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姬学博说,制作木偶分选料、三雕七画、雕绘结合三阶段。选料,以直径6寸至7寸的柳木为主,凿木成腔。艺人先雕头部造型,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刻武将怒目,琢书生清雅。雕绘结合时,需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和技法。
大玉木偶内部虚空,肩颈部下面接一节中棍,配以两根手棍。与提线木偶相比,大玉木偶在表演时更侧重操控杖木的功力。艺人一手执中棍,一手磕手棍,两手举着2公斤至5公斤重的木偶,灵活准确地把握其姿态和动作。
雒民宝家门前的一块空地被打造成了传习所。传习所里有5个老戏箱。戏箱里,木偶、头冠、胡子、道具等整齐排列。
“演啥就要像啥!比如,生角步稳神扬,旦角步碎身柔。”雒民宝一边给木偶穿衣戴帽,一边如数家珍地说起表演大玉木偶戏的要点,中棍最底部要始终与表演者下巴齐平,不能忽高忽低,表演者要平行于木偶,人偶合一。
“哐——嗒嗒——哐!”在传习所里,雒民宝手中木偶先是一个亮相,再捋髯、甩袖、跪拜……一甩一抖的演绎之间,尽显木偶戏的独特魅力。
“看起来是木偶在动,实则是人用‘气’在带。”雒民宝说,“要跟着秦腔的唱腔和念白走,唱到悲处,手上的劲儿要沉下去;唱到激昂处,竿子得提起来。艺人得把情感通过木偶表现出来。”
如今,仍活跃在群众中的大玉木偶戏表演者以及雕刻艺人有30余人。
守正创新的传承路
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木偶戏以小小的舞台演绎大千世界。一个完整的大玉木偶戏班,通常由操纵木偶、演唱秦腔、乐器伴奏等人员组成,但也不乏像雒民宝一样,可一人分饰生旦丑多角、演唱和表演同时进行的高手。
帽翅功、水袖功、翎子功、梢子功、担子功……真人秦腔里的绝活,被原样搬进木偶戏。
“除了这些,大玉木偶戏还有一大特点是道具的运用。”雒民宝认为,《下河东》中赵匡胤显龙的桥段最见真章。每当道具龙飞出,昂首摆尾,台下观众便会掌声四起,将气氛烘托至高潮。
为了让大玉木偶戏更有看头、更受现代人欢迎,雒民宝主动创新,修改传统戏词中重复、冗长的语句,依照具体情境,将戏词改得更能表现人物情绪,更富有故事性。
此外,雒民宝还带着大玉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在全国各地展演,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周至县文化馆馆长王刚介绍:“我们在全县40所学校开设了非遗兴趣班,受益学生1万余人次;设立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鼓励各非遗项目建设非遗传习所、展示室。目前,全县已建成非遗传习所27个、非遗传承基地2个。此外,我们还努力打造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结合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举办各类非遗活动,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爱。”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坦途。雒民宝坦言,如今周至大玉木偶戏在传承方面存在“年轻人难留”的问题。“从2021年开始,前前后后在我这里学习的学生有20多人,但因为木偶戏学习门槛高、学艺周期长、见效慢,大部分人没有坚持下来。”
雒民宝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多举办惠民演出,让戏班成员在演出中精进技艺,拓展周至大玉木偶戏的发展空间。(陕西日报记者 苏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