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10-31 18:36
10月30日,第五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会议在西安市临潼区开幕。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题会议上,来自经济、农业、遥感、文化遗产与历史研究五大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维度为“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提供了破局的新思路。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易小光作报告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美丽中国中脊带”南段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模式备受瞩目。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易小光以“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是实现其国家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他强调,这不仅关乎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更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枢纽。他建议,应加快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西部人力资本高地,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美丽中国中脊带”的整体协调发展树立标杆。
如果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代表了区域协调的“高地”,那么广大的乡村地区则是城乡融合的“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教授曾广录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人口转移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胡焕庸线’两侧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为题,揭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的“双重效应”——既能直接推动融合,也通过影响农业剩余人口转移间接发挥作用。他指出,在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必须消除人口转移障碍,并积极创造本地就业机会,才能有效转化新质生产力的红利。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杜贞容作报告
“美丽中国中脊带”沿线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生态红线和文化底线的坚守。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杜贞容以“近实时耕地动态监测框架:面向‘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可持续耕地利用”为题,阐述了在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的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她构建了一套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高频次、高精度、空间细化的耕地动态监测框架,结合卫星遥感与近地表相机数据,有效弥补卫星监测中可能出现的断裂与缺失问题。研究显示,“美丽中国中脊带”耕地面积总体有所减少,但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超过60%的耕地状态呈上升趋势,仅不到6%呈现退化趋势。该监测框架为区域耕地保护与生态治理提供了精准的决策工具。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光洁作报告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光洁则发出了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预警。她以“气候变化下山西省文化遗产的多维脆弱性研究”为题,揭示了气温显著上升、极端天气加剧以及二氧化硫污染协同作用下,木构建筑、彩绘等珍贵遗产面临的不可逆劣化风险。她建立的“气候因子-气候敏感区-保护优先级”科学关联范式,为“美丽中国中脊带”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文化维度。
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孟晓丹的发言,为整场研讨提供了独特的历史与地理视角。她以“胡焕庸线北起点的历史回响”为题,从“胡焕庸线”北端起点——瑷珲出发,深刻阐释了这条地理界线的历史回响。孟晓丹指出,瑷珲不仅是《瑷珲条约》的签订地,更是解码中国边疆历史、地理与人文交融的钥匙。她的分享让与会者深刻认识到,“美丽中国中脊带”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生态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保护与传承这份历史记忆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
五位专家的发言,从经济引擎到乡村振兴,从生态红线到文化底线,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系统的“美丽中国中脊带”发展框架。跨越“胡焕庸线”,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突破,更是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中,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全面协同的深刻变革。(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