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时间:2025-08-04 15:40
近日,榆林市向榆林中心城区外围区域喷洒10万亩沙蒿抑花剂,为市民筑起防过敏的屏障。从治沙到“治花”,两个时代的生态叙事,勾勒出榆林生态文明建设从“求生存”到“谋幸福”的变化轨迹。
治沙,是刻在榆林人骨子里的生存史诗。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曾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99%沙化土地集中于此。石光银带着乡亲“向沙宣战”,牛玉琴带领家人和乡亲用30多年种出11万亩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以巾帼之力铸就“绿色长城”……一代代榆林儿女战天斗地、接续奋斗,让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这不仅是“林进沙退”的生态奇迹,更是中华民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写照。
“治花”,是写在绿水青山间的民生答卷。当沙漠变绿洲,新的课题随之而来。沙蒿作为治沙先锋植物,曾是锁住黄沙的“功臣”,但其花粉成为市民频频过敏的“祸首”。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生态治理便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而是关乎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过去与沙搏斗,是为了守住生存的底线;如今调控沙蒿,是为了提升生活的品质。榆林的生态治理实践,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递进式发展。这背后,是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是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回应。
沙漠里长出的绿洲,是奋斗的见证;绿洲里绽放的民生关怀,是初心的延续。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急、所想、所盼,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动人的底色。(陕西日报 文 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