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网时间:2025-09-09 14:39
近日,在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2025博物馆之夜”活动中,一批自带“BGM”的自发光植物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而这独特的听觉体验,源自当代即兴创作钢琴家张脉予从植物中获得的灵感。她通过生物电技术捕捉植物生命律动,创作出实验性音乐作品《生命幽光》,实现了艺术与自然的跨物种对话。
此次“2025博物馆之夜”活动以“光韵”为主题,其中位于三层展厅的“发光植物微展览”备受瞩目。展览中展出的自发光本氏烟草、向日葵等植物,无需插电,仅靠日常养护便能在黑暗中散发柔和荧光,宛如电影《阿凡达》中的奇幻场景。
展览中展出的自发光向日葵
而与这些植物相得益彰的,正是张脉予为它们量身打造的背景音乐《生命幽光》。这首乐曲中有自然的风声和人为的打击乐声,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空灵又充满野性与张力。
当看到这些自发光植物时,张脉予被深深震撼:“植物的能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变得肉眼可见。那么,在听觉的世界里,是否也能让它们‘发声’、更完整地表达自己,实现与人类更深层的跨物种交流呢?”这些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为了捕捉植物的“声音”,张脉予采用前沿生物电技术,将精密接收器连接到自发光向日葵的叶、花、蕊等部位,持续记录其24小时的生长变化——从深夜里静静散发的幽幽光芒,到黎明时分迎接第一缕晨光的微妙转变。
张脉予用接收器连接自发光向日葵,记录其成长过程
随后,她对这些生物电音频素材进行艺术化处理,通过抽取、重塑、叠加等手法,将其转化为低频氛围、模拟风声、打击乐音效等元素,再与鼓点、合成器音色融合,最终创作出了一首既原始野性又细腻动人、充满实验精神的乐曲,为到场游客带来了极大的听觉震撼。
有评论称,这首乐曲用细腻的音符捕捉了微观世界的悸动与变化,旋律幽微神秘,动静之间呈现出生命的张力与坚韧。
此次跨界创作,不仅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植物之美,更通过音乐聆听植物的“生命叙事”,而张脉予从植物中汲取灵感的创作实践,也为艺术与自然、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全新视角。(中国发展网)